金和平:按照一般人的說法,職業服裝的市場容量大概為2000億元,這只是已經市場化的一部分。其實,還有部隊、武警、公安等人員的服裝,目前大多由指定的企業訂做,沒有完全市場化。
因為市場化不夠,所以相關民營企業普遍做得不大。近年來,從政府機關到執法部門,從科研單位到工礦企業,從金融機構到服務性行業,從中小學校到國防力量,后勤保障開始逐漸市場化,職業裝市場開始擴容。按照權威人士的估算,國內職業裝有3000億元以上的市場容量。
我們認為,這一市場對民營企業來說有重大的商業機會。
總想“通吃”難以形成優勢
《產經周刊》:國外職業裝發展情況如何?
金和平:在日本,穿職業裝的群體非常龐大,企業制服化已變成了一種常態,他們起步早、起點高,建筑工人、學生等群體的服裝都有專業的企業做。
日本有一個專做系列校服的企業,經營了147年,潛心研究各校學生需求,壟斷了日本校服60%的市場,年產值可達10多億人民幣。日本另一家專做建筑工人工作褲的公司,產值也可達到人民幣7億多元。這些企業鎖定職業裝市場中的一個細部,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全副精力去做精做好,從而在職業裝市場上獲取了巨大的成功。
相比之下,中國企業缺乏這種專業精神,他們總是想“通吃”所有的職業裝,對所有訂單都全力競爭。結果是,忙于應付市場,無力深入研究需求,特長優勢難以形成,服務質量難以得到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