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10年全國紡織標準與質量研討會"在廣東虎門鎮召開,來自紡織服裝行業協會的專家、標準與檢測的行業精英、國內知名紡織企業的代表匯聚昔日的硝煙名城、今天的服裝基地,共同分析紡織行業標準,探討提升紡織行業的產品質量,構建紡織行業標準體系的話題。
研討會上,來自紡織行業各個領域的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做了演講,內容涉及低碳認證、標準體系的建立、服裝標準的發展以及出口召回和紡織測試方法等方面,專家的演講深入淺出、觀點標新立異,給與會者很大的啟示。另外,凡客誠品和勁霸男裝的企業代表作為質量管理第一線的人員,在會上分享了他們在產品質量控制上的經驗與心得。
【質量標準】爭奪另一種行業話語權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紡織大國,但不是紡織強國,"中國制造"遍布世界各地,然而實際上中國的紡織品在行業的影響力上卻不盡人意。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將這種現象概括為:中國紡織業沒有"話語權"。缺少"話語權"正是行業競爭力不足的表現。
孫瑞哲會長把紡織行業的話語權分為兩種,一是流行趨勢的話語權。以意大利和法國為首的時尚中心是世界紡織服裝流行趨勢的引領者,他們以自己對整個行業的影響力,建立起在流行趨勢上的話語權,并因此帶動整個國家的紡織行業產業鏈的發展。這是我國要努力達到的方向。另外一種話語權是質量標準的話語權。標準的話語權代表了先進的檢測技術。香港理工大學的胡軍巖博士對國內外的行業標準做過深刻的研究,他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在標準的研究方面,尤其是生態標準、有害物質和舒適性等新興項目檢測的研究等方面遠不及發達國家,這間接反映了我國在檢測技術上的差距。他認為,標準是技術優勢的體現,是技術的競爭。他說:"技術的專利化,專利的標準化,正是爭取質量標準話語權的重要途徑"。
【低碳認證】未來標準發展的趨勢
"低碳"是2010年的熱點話題之一,也是各個國家為保護地球環境所達成的共識。為此,我國實施了節能減排的政策,而紡織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在"低碳"面前自然是首當其沖。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檢測中心的伏廣偉主任認為,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因此紡織服裝的標準研究應從"低碳"的角度重新進行審視。他說:"碳排放將成為標準的制定的新內容,如何將'低碳'理念和紡織服裝標準結合起來,并引導供應鏈管理將成為我國今后研究的課題。"基于這樣的發展趨勢,他提出了建立服裝低碳標簽的設想。他說:"服裝低碳標簽有利于引導低碳的消費理念,有利于出口企業規避綠色壁壘,也有利于引導紡織企業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而實行的前提就是建立科學的碳排放評價方法和標準。
【標準研究】行業標準體系的建立
本次會議將我國紡織工業標準存在的問題歸納為如下五類:一是國標與行標的審批和管理部門不一致造成標準之間的交叉和重復問題;二是紡織產業臉上下游標準不銜接的問題;三是產品標準過細,同類型產品標準在適用范圍上存在著重疊、包含關系;四是紡織品標準的制定與相關技術的研究驗證脫節,所制定的規則不能及時反映市場即技術快速變化和發展的需要。五是我國在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建設上還存在諸多問題,一些檢查項目上沒有執行統一測試標準,而且許多檢測技術采用其他國家的檢測方法,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這些問題集中反映了紡織行業標準體系存在的缺陷,因此,標準體系的建立刻不容緩。
產品的靈魂是質量,而質量的衡量準則是各種標準和法規。如今,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紡織標準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而且也是重要的市場保護和限制手段。如歐美等發達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生態、環保標準,對進口的紡織服裝產品實施安全檢測,限制未達標的消費品進入市場流通,構建技術性貿易壁壘。顯然,現在的標準研究已經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同時也是經濟和社會層面的問題。
我國目前的質量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既有前蘇聯的以原料為主體的標準體系,也有西方的以市場消費的最終需求為主導的標準體系,兩種體系并存帶給檢測人員的困擾就是標準沖突,一種產品可能會有多種標準參考,但檢測結果卻并不相同的情況。同時新纖維和材料的出現也引發了標準的滯后性問題,無標可依不僅給檢測一線的人員帶來困難也給企業的研發造成損失。談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時,孫瑞哲會長強調:"標準沖突,是經常困擾紡織服裝企業的現實問題。在行業層面,應該著力研究標準檢測的技術障礙,加快倡導解決各種檢測標準間的沖突問題;從企業層面來看,應當積極主動地研究可能的潛在標準沖突,在先期設計與研發的過程中,避免不同紡織品材料與應用過程中的異化,以進行行之有效的風險規避"。
胡軍巖博士對我國標準體系的建立方面有獨到的觀點。"我們可以借鑒美國和歐盟國家的標準體系特點,由國家制定基礎標準,產品標準則由離市場最近的生產企業制定在研發水平不夠的情況下,采取由企業引頭,大學支持的方式開發標準,突出高校的研究能力和企業的市場優勢,促進行業標準的發展。"他說,"紡織工業要向"需求導向"發展,將質量管理的檢測與標準體系的視角轉移到消費者評價體系中去,就要改變我國目前由國家制定標準的做法,通過加強紡織行業協會的職能,充分吸引國內大型紡織企業參與標準的制定。"
【質控外包】質量監管的新思路
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紡織品檢測室主任陸維民在調查我國出口服裝召回情況時發現,我國的主要出口國: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召回產品中,童裝位居出口召回的首位。召回原因有紐扣或裝飾物易脫落、阻燃性能不合進口國標準和重金屬超標,含有禁用化學物質及設計缺陷等。他指出,國外的很多標準和要求與國標有差異,而我國的生產企業對出口國法律法規和產品標準了解很少,因此造成設計上的缺陷,最終導致產品被頻頻召回。他建議,可以設立特殊的法檢程序,按照輸入國的要求對我國的出口產品進行檢驗,尤其是嬰兒服裝和童裝這類高風險產品,盡早發現問題以防更大損失。
胡軍巖博士認為,不同的檢測方法對企業產品銷售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以近年來非常熱銷的沖鋒衣的舒適性為例,各個品牌標識上標明的透氣度–耐水壓性的值相差很大,從3000–5000到20000–20000不等,消費者面對差距如此之大的專業數據,很難評判產品的好壞,只能憑印象認為數值越大越好。然而胡博士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僅是使用了不同標準的測試方法而已,數據的大小并不是產品質量的真實反映。一方面消費者受到了欺騙,另一方面也給一些企業帶來了損失。如果企業了解標準的測試方法,在選用不同的測試標準時,就應選擇不同的宣傳角度,以防銷售業績的損失。
企業對標準的理解不足以及標準更新的不及時,會導致生產的產品在檢測過程中判為不合格。但是生產企業本身很少有人力和財力去做標準的工作。談到這一問題,深圳市纖維紡織品檢驗所所長楊志敏提出了質量控制外包服務的設想,他說:"如同服務外包和生產外包一樣,企業完全可以做自己擅長做的生產工作或銷售工作,而將質量控制和質量檢測這一不擅長的方面外包給具有專業技術優勢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這些機構能集中監控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產品質量,利用實測的數據信息,即使進行統計分析。從企業角度講,這種方式不失為一種節約成本。提升效率的方式之一。"